港珠澳大橋人物志——卓家超
發布時間:2019-05-16 17:59:14人物感言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匯集了國內最先進、最優秀的施工建筑企業,能夠作為一名建設者參與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親眼見證中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的華麗蝶變,這是一種永生難忘的美好記憶,倍感自豪。港珠澳大橋SB03標聯合體總監辦所監理的,該橋梁工程處于15.824公里的深水區橋位部分,包括兩個深水區非通航孔橋、兩個通航孔橋(青州航道橋與江海直達船航道橋)、跨崖13-1氣田管線橋等單位工程。監理范圍內有大量新工藝、高難度工程施工,如 1006 根超長(達130米)鋼管復合樁基礎、最重(達3380噸)的整體墩臺預制及其海上運輸和整體吊裝、最長(達 152.6米)最重(達 3500t)大節段的鋼箱梁吊裝、最高(106米)最重(2800 噸)的鋼索塔吊裝、“中國結”造型索塔上橫梁鋼結構剪刀撐與混凝土塔柱對接等,是整個港珠澳大橋橋梁工程施工難度最高、安全風險最大、協調工作量最大的標段。港珠澳大橋是我們廣州南華承接的最大,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項超級橋梁工程。
港珠澳大橋氣勢恢宏、巧奪天工、熠熠生輝,串聯起粵港澳三地發展繁榮夢,無不彰顯國之強盛,勢之磅礴。如今,超級工程的港珠澳大橋已經通車,廣州南華見證了祖國的30多年的發展與強盛,不忘初心,再啟征程。在此,衷心祝愿港珠澳大橋作為兩岸三地紐帶,為粵港澳大灣區跨越式發 展打開新的連通空間,擁抱新時代,揚帆新夢想。
個人簡介:
卓家超,中共黨員,男,廣西玉林市人,1964年出生,1987年從長沙交通學院畢業后進入中交四航局三公司工作,于1998年調動到粵海鐵路有限公司工作,于2004年初調入廣州南華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工作。2012年10月起,擔任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SB03標總監辦橋梁基礎駐地辦高監;2015年4月起,擔任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SB03標總監辦副總監、HSE總監及廉政監督員并兼任橋梁基礎駐地辦高監。
卓家超的座右銘是:“少說空話,多干實事,有付出就會有回報”。他的人生追求是:“對待工作必須認真負責,敢于擔當,腳踏實地,與時俱進,真抓實干”。
人物小傳
2014年6月,正值港珠澳大橋CB03、CB04施工標段的鋼管復合樁施工到了最后半年的沖刺時期,從遠在湛江的妻子打來電話,“我過幾天要到廣西百色出差,兒子高考時爭取趕回來,高考前這幾天你能否回來陪陪他”,他當時只能說“好,我這2天把基礎駐地辦的工作安排布置好,6月3日參加總監辦的安全生產月宣傳簽字儀式,6月4日就回去”??傻搅?span>6月4日,天氣預報珠海市可能受到南海熱帶風暴的影響,他把橋位施工現場檢查完,與施工單位落實好防汛防臺措施后,直到6月6日凌晨4點回到湛江家里,在第二天早上冒著大風大雨把小孩送到考場大門口,小孩高考剛結束便匆忙地趕回項目部開展工作。
實際上,卓家超自1987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都是四海為家,與家人聚少離多;2012年他接到任務來到港珠澳大橋SB03標段參加建設工作,雖然工地離家里不是很遠,但他與家人聚少離多的現象并沒有改變,家里的大大小小事情都是妻子在張羅,特別是小孩的教育培養方面。
卓家超的妻子雖然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工作,更為他能參加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感到自豪,但偶爾也有抱怨,在小孩高考后填寫志愿就一概不考慮工程專業了。有一次,卓家超約好和妻兒一起外出旅游,卓家超到火車站買好了車票,在剛準備上車的時候,項目上打來電話說因為天氣原因和施工現場上有應急事情需要處理,他只好對妻兒說聲對不起后,就馬不停蹄的往項目上趕 。后來,妻兒隨著慢慢對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的關注和了解,在2015年初放寒假時參加了廣州南華公司2014年終會家屬參與的聚餐后,得到小孩對工程建設這一行的理解和認可。
2016年,港珠澳大橋建設邁進到了決戰之年。在年初,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的3座鋼塔中還有139#及138#墩的鋼塔未進行吊裝,工期迫在眉毛。根據當時氣象條件,139#墩鋼塔計劃在2016年1月16日凌晨4點開始吊裝,15日白天務必做好各種船舶就位及掛鉤等一切起吊前的相關準備工作。
1月15日,港珠澳大橋營地的天氣陰冷,北風已降至6級以下。卓家超帶領SB03標總監辦的HSE部與管生產的副總監及橋梁工程駐地辦一行7人整裝從營地坐車來到淺水區橋上。由于當時橋面伸縮縫未做好,車只能開到165#墩的地方,距離147#墩還有一公里多的路程。想要在147#墩的爬梯從橋面下去到交通船上,他們只能下車走過去。當他們坐車到165#墩此時天空已經烏云密布,并開始下起了小雨。他們7個人下車撐著雨傘就往147#墩趕,走到半途中雨勢開始變得大了,并刮起了6~7級大風。橋面上沒有任何避雨的地方,他們只好迎著風雨往前趕。
上到交通船時,他們每個人身上的衣服都已濕透,身體冷得發抖。最后上到墩臺的板房內,才用碘鎢燈烤下衣服暖暖身體。他們等到雨停得差不多,各自就到各工作船上開展檢查監管工作。
卓家超他們當晚9點回到營地換洗好衣服后,接到通知,由于天氣因素,139#墩鋼塔吊裝要提前,改為16日凌晨2點鐘開始吊裝。他們7個人沒有怎么休息,在晚上11點30分與其他監理人員一起,出發到139#墩鋼塔吊裝進行現場監理。
經過8小時的連續奮戰,139#墩鋼塔成功吊裝到位。為了鋼塔的順利吊裝,作為監理人卓家超他們真正做到了風雨無阻,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工作作風。
自卓家超擔任總監辦HSE總監以來,施工現場上只要有重大的大型構件吊裝、有安全風險性大的危險施工,他都親自帶領總監辦的HSE部人員到施工現場進行檢查、監管,保障每次施工的安全進行。
卓家超在橋梁基礎駐地辦當高監時,認真熟悉設計圖紙,熟悉樁基礎的各項相關指標,編制鋼管復合樁的監理交底資料,組織駐地辦監理人員學習。他要求駐地辦的每個監理人員都要熟記鋼管復合樁施工及監理驗收的各項指標,如鉆孔的垂直度、泥漿在不同階段的各項指標,并把這些指標制作成卡片發給駐地辦的每個監理人員隨身帶著,用到時,隨時隨地可以拿出來對照,確保各種指標不出錯。
對于樁基施工,他要求對每根樁的終孔都要經過監理工程師驗收通過后才能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2014年1月18日晚上,CB04標的項目羅副經理打電話給他,說122#墩的4#樁已經終孔,想要在晚上就安裝鋼筋籠,爭取在寒潮的風浪影響前澆注這根樁。他當時在電話說不同意,說什么都必須要等監理工程師驗孔通過后才能進行鋼筋籠安裝。
當晚由于天氣和交通船的原因,項目質檢員和監理都無法到現場驗孔,施工員就私自安排安裝鋼筋籠。后來由于孔底傾斜而無法把鋼筋籠安裝到位,拆除鋼筋籠時由于孔壁上有遺留鉆桿卡住鋼筋籠,鉆孔時也是因為孔內上有遺留鉆桿而發生孔底傾斜的。最后項目部使用潛水員對孔內的鋼筋籠進行水下切除,無法切除的2節鋼筋籠及遺留鉆桿就只能采用回填塊石和沖擊錘沖擊慢慢成孔。
為此,卓家超在周例會上狠批了施工單位,后續樁基施工再沒有出現類似問題。同時,他更加關注和督促施工單位加快對那些異常樁的處理施工,他清楚每根異常樁的每天進展。最終,基礎駐地辦所監管的2個標段的樁基施工都是在2014年12月14日完工,比進度計劃提前了半個月,為后續的墩臺施工等提供了有利保障。他就是這樣做事嚴謹又比較務實的誠實人。
卓家超注重監理部的人才培養,經常對年青人說“參加港珠澳大橋建設雖然比較辛苦,但對每個人的能力肯定有很大的提升”。他還鼓勵總監辦的年青員工多學習多考證,并且他自己也起到了很大的帶頭作用。2015年,年過半百的他參加全國監理工程師考試并通過,在他的帶領和鼓勵下,總監辦在2016年度就有6人考證通過。
為了使橋梁基礎駐地辦監理員全面掌握每根樁的施工情況,駐地辦制定了內容全面祥細的樁基施工監理旁站表格。剛開始的時候,監理員認為旁站表格要填寫的內容太過繁瑣而不太適應,如填寫澆注砼旁站表格時還要以后補充填上齡期后的砼強度。但在卓家超的堅持和耐心說服下,還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堅持下來。雖然工作量增加了,可是從中更能了解到每根樁全過程的實施情況。同時,這樁基旁站表格經過這樣的改進創新,也得到了大橋管理局工程部的認可和贊賞。
深水區的施工點距離珠海市岸邊比較運,海上通信信號差,長期住在海上的人員與家人無法取得聯系,樁基剛開始施工幾個月后,石云鵬的愛人張霞就找到了珠海來。
第二天晚上,卓家超正好碰見石云鵬到唐家灣鎮上去,通過交談他才知道石云鵬要在鎮上租房給愛人居住,石云鵬愛人想在鎮上找份工作。他當時了解了一下情況后就對石云鵬說,他先與南華公司及總監辦領導進行溝通協調,他爭取在總監辦綜合部給石云鵬愛人張霞安排一份工作,以省得石云鵬在鎮上租房子。
張霞大專畢業,曾做過倉庫保管員和文秘工作,經過溝通協調后,將石云鵬的愛人安排在總監辦綜合部的檔案室工作,解決了石云鵬的后顧之憂。對此,石云鵬在卓家超的關懷下更加專心的工作,每年都被評為南華公司的優秀員工。
個人功績
從2012年到2018年的6年間,卓家超在港珠澳大橋總監辦無私奉獻,揮灑熱血,為他自己能夠參加建設這樣一座“超級工程”感到無比自豪和榮光。在參加港珠澳大橋建設期間,卓家超個人獲得廣州南華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的2014年度“優秀監理工程師”稱號,獲得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2016年度“HSE綜合管理優秀個人”和2017年度“HSE綜合管理優秀個人”及“防臺工作先進個人”稱號;他帶領的橋梁基礎駐地辦獲得廣東省總工會授予的“廣東省工人先鋒號”稱號及廣州南華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的2014年度“優秀監理部”稱號,帶領總監辦HSE管理部時獲得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2015年度“HSE綜合管理優秀總監辦”稱號。他撰寫的論文《港珠澳大橋鋼管復合樁的施工問題和改進措施》刊登于《中國港灣建設》(2014年6月)期刊,論文《港珠澳大橋超長鋼管復合樁施工風險管理》刊登于《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2014年11月)期刊,《港珠澳大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首件鋼塔吊裝總結》刊登于《卓越南華》(2015/03)內部期刊。
(供稿:梁康成、楊玉珍)